當一個在某一門功課上遇到困難的孩子,被告之“試試看,這很容易”時,他就會運用同樣的邏輯。“真了不起。即使我盡了最大的努力,也只會證明我能做一些容易的事。但是,如果我失敗了.就會是真正的恥辱——承認自己愚蠢,連這么容易的東西都學不會。”他最終的結(jié)論是:“只有嘗試才會讓我失敗。”下面這件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。
羅杰,11歲,在一道數(shù)學作業(yè)題上遇到了困難。
羅杰:我想,我現(xiàn)在沒心情做數(shù)學題。
老師:我們不能總是按照心情做事。我會為你解釋這道題。這道題很容易。如果你認真聽,就能理解。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。
羅杰更加心煩意亂了。他把書掉到了地板上。當他彎下腰撿書的時候,又把椅子弄翻了。
老師:你怎么回事?你沒在聽。請專心點兒。
羅杰:這道題太難了
老師:不,不難。但是,如果你的腦子不在這上面,我就無法幫你了。你在瞎想什么呢?
羅杰:我沒瞎想。我只是不理解這道題。
老師:你根本沒聽。如果你留心聽,這道題是很容易的。
這位老師鼓勵的話語,使得羅杰不可能專注在學習上了。當一個孩子被告之,“你很聰明,而且這個問題很容易”時,他就必須通過不聽來保護自己。他內(nèi)心的邏輯是:“如果我聽了,并且理解不了,每個人就會知道我很笨。”不理會老師,風險會小一些:“如果我不嘗試。我就不會失敗。”
這位老師不應該與一個孩子爭論他當時的感覺,而應該認可它:“一個人沒心情的時候做數(shù)學題,可是不容易。也許我可以幫助你。”完全不需要評論學生的品質(zhì)或智力。